弹指间,人生走过了36年的历程。
古语云:人过30天过午。36岁,是日影西斜的年龄。人常说30而立、40不惑,其实这是一种说法而已。人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我依然觉得底气不足,心里发虚。在这里不敢妄谈“回顾”,亦不敢奢谈“总结”,就凑和着写点人生感悟,权作与朋友聊天吧。
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自由人都拥有法律界定的自由,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十分有限,人生的一大乐趣在于在自己的自由时空中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喜欢读书,但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讲求读中外的名家作品,读书要有系统,读书要记笔记,读书讲求计划,有目标,有粗读、精读之分,读书多了,张口就能说出一串串名家名作,而且能借此点评一番。而我读书从不定计划,也不压任务,纯属漫无目标、随心所欲,我读书就有一个标准:我喜欢。因此,许许多多的名家作品由于我不喜欢而没有去读。我从不强迫自己读任何书,我的书房中主要是杂七杂八的书籍,杂七杂八的杂志,杂七杂八的报纸,读书纯属放飞心灵,和智者聊天,与学习无关。当然书读多了,也就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于是拿起笔,随心所欲地写一些杂七杂八的文章。而这些杂七杂八的文章竟然得到全国各地报刊编辑的厚爱,得以连续不断地发表,一些文章竟然获奖,这无疑为我写作壮了胆。我常想,一个人最大的明智是给自己以充分的自由,自己解放自己,放飞自己。
不再崇拜名家权威。上学的时候,总是崇拜成名成家的大人物,当人生走过36年的时候,与很多名家直接或间接交流情感,终于明白了,任何伟人、名人、英雄都不能超越平常人这个本性,最为明智的选择是不要崇拜任何人,不要把任何人当成神;不要迷信任何人,也不要迷信任何事情。比如,我喜欢很多大作家的书,但我喜欢归喜欢,绝不去崇拜得五体投地,书必然是死的,而人是活的。鲁迅说:“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有限”。任何伟大的人,都不是完人,由此可以类推。当人类愚蠢地崇拜上帝的时候,尼采却说:上帝死了,尼采说一句大实话却成了名言,真是发人深思。
世界是残缺的,真理不是绝对的。电视剧西游记最后一集,唐僧师徒四人千辛万苦取来的经书落水打湿了,在晾晒之时一页经文粘在石头上,造成经文残缺,唐僧极为惋惜。此时孙悟空劝慰唐僧,其大意是:这天地本来就是残缺的,经文残缺也属正常。我觉得,这句话可称得上去西天取回来的一句真经。领悟这一点,我们就会辩证地看这个世界,辩证地看人,凡事得看得开,不再求全责备,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所谓大肚能容天下之事,能容则拥有安宁和谐、幸福。古人说:宽容是福,就是这个道理。人绝不能过于天真,世界上任何真理或道理都有商榷的余地,世界上不存在至高无上和绝对英明、绝对正确。肖伯纳说:世界上只有一条金科玉律,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金科玉律。
家庭是宝贵的。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带着老婆孩子逛大街、逛商场、逛公园,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种集体活动的兴致越来越浓。我曾这样寻思,现在女儿10岁,再过10年女儿兴许上大学,然后参加工作,那么在身边的机会越来越少,现在不珍惜身边的女儿,将来女儿不在身边了,可能会后悔的。于是对于女儿所提出外出玩的要求,我总是尽量满足,有时我正在读一本书,或写一篇文章,女儿要求我带她出去玩,我便立马放下手中的东西,高高兴兴出门去。
耐心是金。人要干成点事,无论大事、小事,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有耐心。读一本《人生圣经》,书中列举了一些名人的耐心: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用了10年,司马迁写作《史记》用了15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0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用了40年,歌德创作《浮士德》用了60年。其实,这耐心就是一种执著精神,也就是一种傻气。人生是一种过程,我不反对弄巧,有时,弄巧往往收到不费神而办大事的功效,我觉得,人生弄巧大多会违背人生的本来含义,过犹不及,弄巧反拙,导致人生空虚和浅薄,以致人生悲剧。
无病是福。我曾两次因病住进医院,更加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不论你多么强大,不论你多么勇敢,不论你有多么顽强的毅力,面对病魔,你都会显得非常脆弱,甚至不堪一击。俗话说,健康是人的最大财富,没有健康,也就没有一切,因而我十分赞成储蓄健康的观点,储蓄健康比储蓄思想、储蓄金钱、储蓄名誉更为重要,忘记这一点就可能走入舍本求末的误区。